如何阅读三国志(自己读来毫无头绪)?
2024-04-28 08:55:40

如何阅读三国志(自己读来毫无头绪)?

我不是何阅毫无大神,来说下我喜欢的读国读法 。

先读主线人物,志自而且是己读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那一段的人物 。了解大概走向 ,头绪或者你先看熟悉三国演义也行 ,何阅毫无别被小说带远了就好  。读国然后看三国志的志自时候用你喜欢的人物作为线索串起来看。

魏书涉及大量群雄 ,己读所以先读魏书比较好 。头绪先曹操或者先董二袁公孙都差不多 ,何阅毫无他们之间有很多交集的读国。我是志自先曹操快速过了一遍  ,不求甚解,己读反正里面涉及的头绪名将你后面全都会看到的 。然后同时看袁绍 、公孙瓒 ,我是用麹义的线索去串的 ,还顺便了解了黑山张燕 。

接着董卓 、吕布 、陈宫、张邈、臧洪在一条线上  ,他们出场时期很接近 。支线为李傕 、郭汜两人 ,同时又牵扯回了一部分袁绍 。

这两条主线就引出五子良将三个人 ,张郃、张辽 、徐晃 ,而且于禁、乐进在兖州吕布线有表现,五子齐全 。世界就大起来了……陈宫一出 ,文臣们都开始往外跳……

这不是写攻略吧 ,都写完了你就没自己的东西了 。

总之你要有代入感地去看,不是一页一页地翻 ,同一大事件的不同人要串在一起看,孤立起来就很没意思了。有些人活得久 ,没必要一口气看完,除非你十分热爱这个人物。曹操看完了 ,别急着看他儿孙老婆儿媳妇,那大多涉及都是三国鼎立后的事情了。魏书你要往中后面翻 。

而且涉及其他两国人物的大事件,你可能需要同时打开几本书 。蜀书后面很多人都可以先不看,反正陈寿一句史料缺失 ,基本蜀书薄到没话说,后面的人大多记录了一下参战战役和官位,一时也记不住。但蜀书开头又是刘二牧 ,你觉得不熟悉也可以跳 ,直接先主五虎再糜简孙法正之类,你问我诸葛亮呢 。 。。 。诸葛亮其实算中后期人物 ,不一定先看完。

吴书是孙坚孙策和早年孙权。然后几个嘟嘟 ,开国老将大多都在一个传  ,文臣可以稍微放后面看  。

等你差不多有大局观了 ,再开始啃书的细节和后期人物吧 ,姜维  、诸葛的舞台开始了 。

蟹妖。 。

首先赞同

@蒋帅

的方法。。

而如果觉得看人物传太琐碎连不起来的话 ,可以在熟知三国大事件的前提下,以大事件为单位 ,然后查阅与之相关的人物的传记 。 。

比如樊城之战 ,你可以查阅曹仁传  、于禁传 、关羽传、吕蒙传等。 。

而比如失街亭 ,你可以查阅马良传(马谡没有传 。。笑)、诸葛亮传 、张郃传 、王平传等 。。

除了参战人员 ,你还可以查阅君主们的传记的相关段落来研究决策的产生。 。

这样看的话 ,就会把三国志读成故事会 。。。相对会趣味些吧。 。

算是个建议。。参考一下吧  。。

其实我想说 ,兴趣和需求是要点 。

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像我一样因为喜欢的人物被一群没怎么看史书 而轻信二手私货历史评论 的正史帝黑才开始接触三国志的 。

总之一边和别人掐架一边翻相关史料吧

第一阶段 ,把三国志当故事书看

重点是基本事实要弄清楚

本着掐架第一的原则先看了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列传,我的话主要是诸葛亮传,关张马黄赵中传中的关羽和赵云部分 。

仅仅到这时候竟然就觉得能应付的来相当大部分正史翻案帝了,不禁让我感叹他们的成分实在太差了 。

第二部分  ,把三国志当工具书看

仅仅以上的了解是不够的,碰上大神和职业黑子是要跪的。有相关的内容是要扩展开来的 。

比如讨论到具体人物在历史事件的角色上的时候,就得去查相关人物在同一件事情中的记载和表现 。

这时候基本是边掐架边查的  ,闹过很多笑话 。

这是个漫长的过程,不过渐渐的你会得到很多碎片 ,而且它们有拼起来的趋势  。

第三部分,把三国志当推理小说看。

碎片多了以后 ,就渐渐的发现不对劲了。同一件事情 。在不同的列传中可能是有所不同的

比如赤壁之战 ,有说是曹军遭遇瘟疫撤了的,有说是和刘备打吃亏撤了的 ,当然也有黄盖火计的版本。争论不少,需要自己提线索 ,分析事实

再比如沃金大酋长曾经提到的绝北道:

魏书里提到乐进和文聘等人在赤壁以后不久纷纷抽过关羽。而蜀书对此几乎只字不提 。看起来莫非是二爷被抽的很惨 ?但是结合当时的整体时间线 ,就知道乐进文聘以及李通等人当时正要去救援被南郡的曹仁 ,而关羽当时正是要去阻挡北来的援军。

结果如何呢 ?曹魏的援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,纷纷有功加封 。

然后曹仁还是没等来援军

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。而也有不少人提到了这一点 :想要完整的认识三国人物,不能只看本传

第四部分,把三国志回归史书

其实第三点说当推理小说看是说的夸张了一点  。而回归史书是要一直在做的事情 。

三国志说到底还是史书。

从第一第二点说 ,我们从争论入手去看三国 ,但是永远不要为辩而辩为黑而黑。否则很容易陷入选择性失明的情景中来 。

从第三点来说 ,史书存在其缺漏或者讳饰的部分。但是我们应当避免陷入滑坡谬误中去 。从事实出发 ,减少“可能——可能——可能——所以”这样的逻辑 。以免落入阴谋论不能自拔

这时候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史料 ,比如《通典》这种。对理解当时的政治体例文化等等有所印证性的了解

虽然从掐架入坑,但是到了这一步 ,如果心态保持客观  ,不留成见的话 。到这一步应该是一个有趣的历史爱好者了。

以上

我好像出幻觉了 ,我总以为去年已经答过这题了,可是事实上并没有(⊙⊙)

阅读三国志必备——

  • 一本三国志(这是废话);
  • 裴注的补充资料 ,顺着参考书目还可以找到一些未注引材料;
  • 一本后汉书,为东汉末年的重要人物与大事件的补充;
  • 一本晋书,为魏势力中后期重要人物与大事件的补充;
  • 其他可能与三国人物搭边的杂散材料,如全三国文之类;
  • 一本资治通鉴,用于梳理时间线;
  • 地图册加水经注 ,以及后汉书的郡国志 ,用于梳理地理信息;
  •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,这是高中学古文的重要参考书;
  • 搜索引擎 、各种百科,随时用于杂散信息的补充 。

这些材料用法和可信程度都不一样,下一段开始介绍。

首先为了建立框架 ,时间线和地理信息要梳理清楚 。时间线不必说太多,砸缸先生已经替我们整理完毕了 ,照着他的书捋一遍大框的问题不大,尤其是年号与公元的对应关系确定之后很多事情就好办多了 。但是要注意从纪传到编年的转码难度非常大 ,资治通鉴不可避免有一些错误  。我刚玩知乎时候还经常直接引资治通鉴,后来比对多了以后就不大敢了 ,一定要与相关人物传记对照一下,因为真的有错误 。地理信息主要是靠地图,如果有古今对照的地图册或者专门为某些大事件画的地图最好,如果实在没有的话用现代地图也凑合  ,重要地点的古今对应多数都查得到。现在的网络地图大多有地形功能,可以比较容易地判断重要道路的作用和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 ,但是河流比较狭窄看不清楚。此外再配合水经注了解重要河流的走向即可 ,重要的河流包括(长)江、(黄)河 、汉 、淮 、渭等,更细致的可以精读具体战役时候再研究 。后汉书的郡国志涉及了那个时代的行政区划 ,能结合地图了解各州和重要郡县的位置就好 。

接下来是政治、军事制度。三国志涉及的是汉晋之间将近一世纪的混乱年代 ,大事件都是政治与军事纠纷,政治制度比起稳定社会显得混乱 ,但也有规律可循 。主要的官职体系要参照后汉书百官志和晋书职官志 ,可以大致理解每一位当事人正在做什么工作,能管哪些人;但这显然是不够,不可能用内插法得到三国时期的制度  。清朝洪饴孙编了一份三国官职表  ,可作补充,但由于这个混乱的时代制度随时有变动 ,后人总结的规律总会有反例,比如曹魏的四征将军都督制  ,很多时候可以被四镇  、三公甚至上公替代,所以这里的制度规律有一定的模糊性 。

这些事情捋清楚或者了解了大概,就可以看传记了,裴注、后汉书和晋书随时可以补充 。对于新手来说这个时候百科或辞海之类工具书可以显示出威力 。看百科材料可以迅速对人物产生基本概念,但问题在于可靠性难以保证 ,一定要追踪后面附的参考书目 ,对着原文看看整理者的理解是否有偏差 ,遇到无参考资料的内容一律默认为编造暂且忘掉。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是我上高中时候语文老师推荐的参考书 ,挺好用,尤其是不常读文言文随时可能生疏 ,需要这样的工具书帮助。

读传记的时候可能随时涉及到地点与山河,随时使用地图、水经注以及搜索引擎,但一般也不必处处核对 ,只检查一下大事件或重要战役的地点变动就好。这其中还会涉及大量的人物 ,人物一般还既有姓名又有表字  ,而且在每篇出场后姓氏就略去了,这块得仔细一点。这些人物有的有传 ,有的没有传,有传的以后去看他们的传记 ,一些大事件的记录可以互相做补充 。

再然后就看兴趣爱好了,是仔细研究大事件还是关注某些人物的一生  。如果是前者就可以精读所有当事人的传记 ,标清每一次地点的变动(这一般是军队的调动),仔细看战斗所涉及的地形以及军队的调动 ,这个需要细致耐心。至于后者有传人物还好说 ,配合地图精读传记,如果是无传人物可能需要在其他人的传记里寻找蛛丝马迹了 ,一般比较费劲,但有耐心的话也不是办不到 。

以上是野路子 ,不适合接受专业训练的人员  。

既然是读纪传体通史类书籍,那么就要对其大体结构有个一定的了解:纪讲皇帝,传讲其他人物 ,志和表则讲各种风土人情,规章制度。

《三国志》特殊之处在于只有纪传,没有表和志 ,所以三国时官职军制如何 ?地理如何?都只能从各种史料的角落来零零碎碎的了解,后来有人把这些资料集中起来,就是《三国会要》 。陈寿写《三国志》,惜字如金 ,所以本身内容并不丰富 ,为了丰富史书内容,就有了注解 。就是在书中相关地方附上其他史料 ,或者加上一些注者自己的观点与分析 ,最著名的当属裴松之的裴注 。后来也有人将各种附加资料集大成  ,就是今天的《三国志集解》 。

所以阅读三国志 ,比较合理的方式最好先读纪 ,再读传 。为什么?因为纪就好比大树的树干 ,采用编年体记事,而各种传只是枝叶而已 。大家去看魏书武帝纪 ,会发现大多数段落前面都会注明时间,例如初平元年春正月 ,二月等 ,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线索,而且君主的纪往往贯穿了当代的各种重大事件 ,所以先读纪,对一个时期有大概的了解 ,才能有针对的去阅读传 。


举个例子 ,讲一讲官渡之战的张颌 。大家都知道官渡中张颌的谏言不被采纳,反而受人诬陷 ,所以愤而投曹 ,但是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这一事件 ,大多数人第一选择会去看张颌传。这里把张颌传贴出来 :

张郃字俊乂 ,河间鄚人也。汉末应募讨黄巾 ,为军司马 ,属韩馥。馥败 ,以兵归袁绍。绍以郃为校尉,使拒公孙瓒 。瓒破 ,郃功多  ,辽宁国中郎将 。太祖与袁相距于官渡 ,绍遣将淳于琼等督运屯鸟巢 ,太祖自将急击之。郃说绍曰 :“曹公兵精,往必破琼等;琼等破,则将军事去矣,宜急引兵救之 。”郭图曰 :“郃计非也。不如攻其本营,势必还 ,此为不救而自解也。”郃曰:“曹公营固,攻之必不拔 ,若琼等见禽 ,吾属尽为虏矣。”绍但遣轻骑救琼,而以重兵攻太祖营 ,不能下 。太祖果破琼等,绍军溃。图惭,又更谮郃曰:“郃快军败,出言不逊 。”郃惧 ,乃归太祖。

 太祖得郃甚喜,谓曰 :“昔子胥不早寐 ,自使身危 ,岂若微子去殷 、韩信归汉邪?”拜郃偏将军,封都亭侯  。授以众 ,从攻邺,拔之。又从击袁谭于渤海 ,别将军围雍奴 ,大破之 。从讨柳城,与张辽俱为军锋,以功迁平狄将军 。别征东莱  ,讨管承 ,又与张辽讨陈兰、梅成等 ,破之。从破马超 、韩遂于渭南。围安定,降杨秋。与夏侯渊讨鄜贼梁兴及武都氐 。又破马超 ,平宁建 。太祖征张鲁 ,先遣郃督诸军讨兴和氐王窦茂 。太祖从散关入汉中 ,又先遣郃督步卒五千于前通路。至阳平,鲁降,太祖还,留郃与夏侯渊等守汉中,拒刘备。郃别督诸军降巴东、巴西二郡   ,徙其民于汉中  。近军容渠 ,为备将张飞所拒 ,引还南郑。拜汤寇将军。刘备屯阳平,郃屯广石  。备以精卒万余 ,分为十部 ,夜急攻郃 。郃率亲兵搏战 ,备不能克。其后备于走马谷烧都围 ,渊救火,从他道与备相遇 ,交战,短兵接刃。渊遂没 ,郃还阳平 。当是时,新失元帅,恐为备所乘,三军皆失色。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:“张将军,国家名将,刘备所惮;今日事急  ,非张将军不能安也。”遂推郃为军主 。郃出,勒兵安陈 ,诸将皆受郃节度,众心乃定。太祖在长安,遣使假郃节 。太祖遂自至汉中,刘备保高山不敢战 。太祖乃引出汉中诸军,郃还屯陈仓 。

文帝即王位,以郃为左将军 ,进爵都乡侯。及践阼,进封鄚侯。诏郃部与曹真讨安定卢水胡及东羌 ,召郃与真井朝许宫 ,遣南与夏侯尚击江陵 。郃别督诸军渡江,取洲上屯坞 。明帝即位,遣南屯荆州,与司马宣王击孙权别将刘阿等 。追至祁口,交战,破之。诸葛亮出祁山 。加郃位特进,遣督诸军,拒亮将马谡于街亭。谡依阻南山  ,不下据城 。郃绝其汲道,击 ,大破之 。南安 、天水 、安定郡反应亮,郃皆破平之。诏曰:“贼亮以巴蜀之众  ,当(力虎)虎之师 。将军被坚执锐,所向克定 ,朕甚嘉之 。益邑千户,并前四千三百户。”司马宣王治水军于荆州,欲顺沔入江伐吴,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 。至荆州,会冬水浅 ,大船不得行,乃还屯方城。诸葛亮复出,急攻陈仓  ,帝驿马郃到京都。帝自幸河南城,置酒送郃,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 、虎贲使卫郃,因问郃曰:“迟将军到,亮得无已得陈仓乎 !”郃知亮县军无谷 ,不能久攻 ,对曰 :“比臣未到,亮已走矣;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。”郃晨夜进至南郑 ,亮退。诏郃部还京都 ,拜征西车骑将军。
  郃识变数,善处营陈,料战势地形 ,无不如计 ,自诸葛亮皆惮之 。郃虽武将而爱乐儒士,尝荐同乡卑湛经明修行,诏曰 :“昔祭遵为将  ,奏置五经大夫 ,居军中,与诸生雅歌投壶。今军外勒戎旅,内存国朝。朕嘉将军之意,今耀湛为博士 。”
  诸葛亮复出祁山 ,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 ,亮还保祁山,郃追至木门 ,与亮军交战,飞矢中郃右膝,薨,谥曰壮侯  。子雄嗣 。郃前后征伐有功,明帝分郃户,封郃四子列侯。赐小子爵关内侯。

梳理一下 ,得到个故事的大概:曹操袭击乌巢——张颌建议派兵营救——郭图反对,建议用围魏救赵之计攻曹操大本营吸引曹操回防——张颌认为短时间难以攻克曹操大本营 ,一旦乌巢有难就会彻底失败——袁绍折中,派轻骑营救乌巢 ,主力攻打曹营——乌巢陷,袁绍军溃败——郭图诬陷张颌——张颌投降曹操 。也就是说 ,是在袁绍军溃败以后 ,张颌投降曹操。

往往阅读史诗类图书,往往要么事想了解历史事件,要么是想认识历史人物,所以如果想要得到更加深入地了解的话 。不妨查阅下其他得传记 。就上面的举例  ,也就是说 ,是在袁绍军溃败以后 ,张颌投降曹操。但事实真是这样的吗,来看看《武帝纪》中是怎么说的:

公乃留曹洪守,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,会明至。琼等望见公兵少,出陈门外 。公急击之 ,琼退保营 ,遂攻之 。绍遣骑救琼 。左右或言“贼骑稍近,请分兵拒之”。公怒曰  :“贼在背后 ,乃白 !”士卒皆殊死战 ,大破琼等 ,皆斩之。绍初闻公之击琼 ,谓长子谭曰:“就彼攻琼等 ,吾攻拔其营,彼固无所归矣!”乃使张合 、高览攻曹洪 。合等闻琼破 ,遂来降 。绍觽大溃,绍及谭弃军走,渡河 。

有什么不一样吗?前面都一样 ,但请注意看最后两句话“合等闻琼破,遂来降。绍觽大溃,绍及谭弃军走 ,渡河。”

这里顺序变了 ,是张颌高览投降曹操——袁绍军溃败。

再看看《袁绍传》中是如何描述此场战役的 :

太祖还 ,未至营,绍将高览、张合等率其觽降。绍觽大溃,绍与谭单骑退渡河 。

还是说,张颌高览投降——袁绍军溃败 。


为什么同一本书,同一件历史事件 ,会出现最基本的两件事——袁绍溃败和张合投降——的时间顺序都不一样?到底两种说法那一种才是真的 ?

第一个问题,要牵扯到古人写史的一个习惯(在我看来是个非常恶劣的陋习),就是为传主避讳 。大家多读一些就会发现 ,纪传往往对传主的优点和功绩发扬 ,而对其缺点和败笔则简化处理甚至完全不提。遇到这种史料相互冲突的情况,一般处理方法是  ,参考所有相关人员的传记,互相比对。陈寿处于种种原因对传主的恶迹轻轻揭过甚至完全篡改史实,但他一定会在书中的其他地方告诉我们真实的情况,如果单纯是为了给传主夸耀功绩,大可以把所有人的传都篡改  ,而不是现在这样写出明显的矛盾和纰漏  。人们为什么说陈寿是优秀的史家,《三国志》是良史,就在于它能够顶住压力,用独到的方式坚持史家的操守。依然以张颌为例 ,张颌在汉中时,有一次军事战斗  ,张颌传中这样记载:

“至阳平,鲁降,太祖还,留郃与夏侯渊等守汉中 ,拒刘备。郃别督诸军降巴东 、巴西二郡 ,徙其民于汉中。近军容渠,为备将张飞所拒 ,引还南郑。”

这里看,就是张颌攻击容渠,被张飞挡住了没打下来,然后收兵回城。再来看张飞传:

“郃别督诸军下巴西,欲徙其民于汉中 ,近军宕渠 、蒙头 、荡石 ,与飞相拒五十余日 。飞率精卒万余人 ,从他道邀郃军交战 ,山道迮狭,前后不得相救 ,飞遂破郃。郃弃马缘山,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,引军还南郑,巴土获安 。”

这里就不是简单的“为张飞所拒”了,而是被张飞“破”,扔了马匹 ,沿着山路,和十几个人从小道逃跑。这么一场大败,如果只看张颌传 ,能看出来吗 ?

陈寿为什么要曲笔写史  ?一个原因 ,是古人的惯例 ,为传主隐恶扬善,在曹操纪中赤壁之战一句带过 ,在刘备传中关羽之死也是一笔带过,都是这个原因。另一个原因 ,则比较特殊 ,陈寿本是蜀臣 ,蜀灭后入晋 ,晋承魏祚,以魏为正统,陈寿写三国志 ,就好比是1960年大陆的前国民党军官写解放战争史 ,想想以前的各种文宣材料里怎么描述光头和国军,就知道《三国志》的立场了。

即便在如此不利的政治环境下,陈寿基本还是能保持一个相对客观的水准,比之《晋书》里面的无中生有胡说八道,《三国志》依然是一部值得肯定的良史 。而且  ,陈寿的绝大多数曲笔 ,并非是完全的掩盖真相  ,我们总能在书中其他地方找到各种线索,指引读者揭开事情的真相,所以我们再读三国志的时候不妨多推敲一下,或许这就是读史诗类书籍的乐趣,哪怕推敲的是错误的,也对得住史家用心良苦 ,难道不是么~读者如果如牛饮水,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,也是对著者的亵渎。

(作者:汽车配件)